-
華為、中興出現在深圳,一點都不奇怪
深圳在經濟管理體制上進行的種種變革和對新體制的試驗,一開始就對中國經濟改革有了全局性的價值。有意思的是,40年來在對深圳的批評和質疑中大多數針對的卻是它的產業結構和增長模式,忘卻的是它在體制試驗上的貢獻。[全文]
-
再次先行探索的深圳特區,40年前是這樣誕生的
盡管深圳的這個試驗帶有自發和倒逼的性質,但是在當時的政治條件下要在廣東沿海一帶正式設立經濟特區并且中央要作出這個關于特區的決定,聽上去并不是理所當然的,更不會沒有政治上的斗爭。但是,這個決策似乎又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復雜和困難。[全文]
-
中國崛起靠國家資本主義?這是一個誤解
中國的長期規劃和有力執行是用來推進實現經濟自由化和結構性改革,而不是用來鞏固國家資本主義的。盡管這種長期戰略偶爾會出現一些失誤或短期偏差,但依然堅定不移施行。這才是中國數十年來經濟快速增長的核心所在。[全文]
-
若中國經濟下半程想突破現有規模,需要改變戰略
市場決定話語權,但生產不決定。中國過去40年來主要靠生產,變成一個生產大國、出口大國,但如果中國經濟下半程想在現有規模上進一步發展,所有的發展政策就必須考慮到如何讓中國市場變成中國經濟發展的最大戰略。這個戰略不是出口戰略,也不是制造戰略,而是進口戰略,是市場開放戰略。[全文]
-
別把中國的克制當作軟弱可欺
中國在貿易沖突里還沒有動用全部武器,不是因為沒有,而是因為中國更愿意維護國內外局勢穩定。中國不愿被特朗普當局脅迫來單邊增加進口,這個辦法既幼稚又粗暴,中國堅持分階段解決問題。[全文]
-
這十年中國經濟相對實力為什么反轉了?
傳統的GDP指標已經無法反映中國的經濟結構轉型,但許多經濟學家并沒有把精力花在研究這種轉型上,而是專心致志給中國的增長敘事挑毛病。與其試圖證明中國的成績沒那么亮眼,倒不如花功夫去理解中國的經濟轉型,這樣做對世界的意義要大得多。[全文]
-
中國規模優勢尚未爆發 下一程既不像日本也不像韓國
高成長經濟的上一程通常都是追趕模式,也就是超常增長模式,實際上是一個出口驅動的工業化模式,所有的東亞經濟都是這樣的。而下一程最大的特點就是開始朝前沿的國家或地區收斂,增長進入收斂的模式。[全文]
-
中國和蘇聯不同,也不會步日本經濟后塵
誠然,由于發展模式帶來的失衡,中國面臨著許多挑戰。但與美國政府的說辭相反,特別是包括中美貿易順差在內的這些失衡,并不是通過中國政府控制匯率或是扭曲政策刻意制造出來的。畢竟,這樣的措施對于中國自身傷害更大。[全文]
-
人民幣匯率破7不符合中國利益
貶值會進一步動搖市場對中國經濟的信心。如果人民幣出現快速、大幅貶值,外界會認為中國政府把調整匯率當作了救命稻草。如果不貶值,就無法面對貿易摩擦升級。同時,貶值也不利于人民幣國際化和海外直接投資,對今后經濟發展也會有不利的影響。[全文]
-
改革派和保守派如何推動中國經濟改革
1993年后的經濟體制實際上強化了政府的權威和政府在配置資源中扮演的舉足輕重的角色,吳敬璉先生以及許多經濟學家對在此基礎上成型的這個經濟體制顯然持懷疑和批評的態度??删褪窃?994年之后,中國經濟就像涅磐重生那樣,迅速從前幾年的極其困難時期擺脫出來。[全文]
-
如果中國企業界信心動搖,特朗普的“胡來”就不會停手
我們相當一部分的出口,還是有競爭力的,加了關稅也不見得完全喪失競爭力。但問題在于,即便沒有貿易摩擦,中國經濟也已產生了下行壓力,貿易摩擦會讓經濟前景更加不確定。保證國內企業的信心,也是應對貿易摩擦的題中之意。[全文]
-
西方對中國科技創新存在錯覺
數字技術的確正在使中國經濟改頭換面,應該說這是移動互聯網所驅動的商業新模式在中國獲得成功的結果,而非尖端科學技術在中國獲得發展的結果。受其影響的并非中國的制造業部門,而是普通中國人的消費模式。[全文]
-
中國最新的貿易政策變化十分明智
中國已經認識到了特朗普政府執著于強迫其減少對美貿易順差的荒謬性。但中國也知道,貿易戰的爆發對任何一方都沒有好處。為了緩解貿易摩擦,與日本的自愿出口限制不同,中國領導人承諾增加進口并開放國內市場,在未來5年內中國商品進口總值將達到8萬億美元。[全文]
-
去年達到6.9%,今年GDP目標為啥還是6.5%
目前幾個主要的宏觀經濟指標都在可控范圍內,包括就業、赤字、物價等,沒有大的起伏,在這種情況下,進一步拔高目標的實際價值就不大了,也即,加快增長已經不是最優先的發展目標了。[全文]
-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關鍵還是一個“穩”字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黨確定的第一個百年目標。從目前看,實現百年目標有極大的概率。我理解,中央最關心的是這時候就需要防止大的失誤發生,解決不確定性、化解風險,尤其是金融危機、債務危機?!胺€中求進”的“進”,我理解還是要做成一些事。比如,脫貧和減排是兩個“攻堅戰”。[全文]
-
為什么中國就業強勁?
GDP差的時候就業不可能好,如果就業好,只可能是政府用盡渾身解數辦到的。目前,我國就業雖然好,但拖累了勞動生產率。如果通脹能到3%以上,實際GDP增長能夠重回7%以上,名義GDP增長率能在15%以上,不僅就業,中國經濟中存在的很多問題都會迎刃而解。[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