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講得很有意思,但有點像中共宣傳”
從傳播素材角度看,中國故事應突出更多“去政治化”的內容,在文化、金融、教育、科技、環境等多個方面,構筑一個更為立體的中國形象。中國每天都有成千上萬精彩的故事發生,只要展現一個豐富多彩的國家,本身就是成功、穩健制度的最好證明。 [全文]
-
被取消赴美簽證后,美國駐華大使館給我送來月餅
今年中秋節,我收到了一份特殊禮物:美國駐華大使館的三盒月餅。我與全院同事分享了這份美味點心,也由衷感謝送出禮品的這位美國資深外交官。過去幾個月,我們之間有激烈斗爭,也因斗爭而成為朋友。斗爭源起于今年春季美國使館沒有任何理由地取消了我的赴美簽證。[全文]
-
中美貿易“持久戰”,中國人的斗志被激發
在全球最大手機代工企業之一的華勤通訊,某高管表示,5G時代,美國技術不占有優勢,肯定打垮不了中國企業,而手機企業有不少替代方案。在深圳大疆、深圳海能達等企業,筆者同樣聽到了不少企業界人士的堅定信心。[全文]
-
美國還重要嗎?
去年,在伊斯坦布爾的一次研討會上,當涉及討論中東下一步走向與美國角色時,一位學者對美國代表說,中東要發展,最好的方式就是美國離開。在當今世界,美國還重要嗎?[全文]
-
破7之后,我們為什么還對人民幣有信心?
我們能夠用擴張央行資產負債表的方法來挽救陷入困境的金融機構,來注入流動性重新啟動交易,來挽回投資人信心使市場盡快筑底。我們這樣做并不會引發貨幣貶值,這是因為我們擁有了完整的貨幣主權。[全文]
-
最近,一位來訪的美國現任外交官私下這樣對我說……
對所有民眾而言,需要重拾為中華振興而奮斗的精神,不必因美國壓制就“逢美必反”,也不必因經濟下行壓力就放棄希望。事實上,美國仍是全球唯一的超級大國,在“體”層面打破對美國體制、經驗與形象的迷信,在“用”的層面更多參考美國的優點。[全文]
-
今天的俄羅斯精英如何看待中國?
去年3月底,在俄羅斯科學院大報告廳舉行的莫斯科經濟論壇,筆者在開幕式上發言。原本擔心,這么高調的話語會引起一向高傲的俄羅斯精英的反彈,沒想到茶歇期間數十位俄聽眾當面點贊,不少人認為俄羅斯應借鑒、學習中國經驗。[全文]
-
沒有必勝把握卻頻繁將軍,這棋會是什么結果?
兩相比較,可以發現,中國相對美國更具有長期發展優勢。對此,我們無需對短期內美方采取的壓制措施過于悲觀,更沒有必要對中國未來的發展喪失信心。中美之間的分歧具有長期性和嚴峻性。中國需要做的是,認清中美博弈的本質,照自己的發展節奏穩步前行。[全文]
-
我曾和劉欣爭論如何講好中國故事,她總感到時不我待
在一次研討會上,劉欣非常急切地表達對當前中國對外話語權不強的擔憂與緊迫感。我說,話語權恐怕還有很多客觀原因與現實困難,需要時間,需要慢慢來。劉欣反駁道,“慢不得??!需要快快來!”在場的人都笑了,覺得她非常率真,對講好中國故事有非常純粹的責任感,有緊迫感。[全文]
-
中國的表現正在治愈一些社會精英的“恐美癥”
當下的恐美情緒主要存在于部分社會精英中,具體表現在對美國實力的溢美、高估與害怕,以及對中國在這場經貿摩擦中采取反擊措施的嘲諷、貶低與反對??置狼榫w提醒中國社會必須重新剖析、客觀審視美國的優劣短長,而讓恐美的社會精英更了解中國最新發展狀況是當務之急。[全文]
-
騷擾近百位中國學者,美國為何越來越不自信了?
“我們不歡迎?!边@是最近美國對中國學者發出的一個強烈信號。FBI騷擾、美使館吊銷簽證,美方阻撓中國學者赴美交流的手段越來越莫名、范圍越來越廣。中國學者很不解:為何“肅殺”氣氛降臨得如此迅速?難道美國對中國的認識已無知到這種程度了?[全文]
-
中國人對西方抹黑說“不”,要斬釘截鐵,亦要講求技巧
一些舊版的“中國威脅論”正向“一帶一路”建設進程中侵蝕,成為新版的“一帶一路輸出論”,比如,中國想通過“一帶一路”進行軍事擴張、輸出意識形態以及腐敗,這三點在筆者近期出訪各國或閱鑒外媒和國際期刊時常會遇到。[全文]
-
?中國在這個領域落后世界上百年?
近兩百年來,中國由盛到衰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封建王廷與社會氛圍抱殘守缺、夜郎自大,缺乏探險與變革突破,而窮則思變、變則通達、達則久遠則是中國力挽狂瀾、遏止頹勢的關鍵。讓探險精神、勇于創新在新時代中國得以升騰,必將為國家發展提供新的強大動力。[全文]
-
進博會舉辦在即,先糾偏中國進口的九大舊論
在輿論場域,國內外對中國進口的看法一向多元而復雜,其中也包括一些似是而非的觀念、早已過時的標簽甚至別有意味的指謫。有些流傳甚廣的說法,確有必要拿出來辨析,也有的則應為其正名。[全文]
-
美歐不會徹底翻臉,但“脫美國化”是大勢所趨
特朗普執政下的美國與諸多強人治下的當前歐洲存在著巨大的利益爭斗與理念爭執。美歐分裂已到了二戰結束以來最嚴重的時刻,在反恐、安全甚至經濟、貿易、價值理念長期依賴美國的歐洲正尋找自主的道路。所謂“西方的終結”預言不再是神話。[全文]
-
“你稍等,我馬上向安倍秘書核實一下”
在兩個小時的閉門討論中,他時不時在稿紙上手寫了多個觀點,非常熱情地闡述與傳播日本看法,幫助我更好地了解日本,也試圖以他的看法來影響身邊的這位中國智庫學者。這位日本老先生并不是我第一次接觸到的“國際活動家”。[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