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的“土地緊缺”之迷
1997年以來,由于種種原因,港島土地供應量持續在低位徘徊。2002~2010年,香港特區政府年均僅出讓住宅用地5公頃。在人口持續增長的背景下,土地供給過少,寬松的金融環境帶來充裕的購房資金,造成香港住宅短缺加劇、房價持續上漲。[全文]
-
一支藥從4000多到38塊,這中間發生了什么
筆者的一位親屬2001年患癌,使用了一款當時剛剛發明不久的進口藥物。當時該藥屬于全自費項目,50毫克的一支藥售價4000多元?,F在,原廠進口的50毫克裝每支2100元,而國產貨的價格降到了——人民幣38塊3毛9分![全文]
-
《我不是藥神》:如何破掉藥品專利與研發成本的迷局?
“假如我們不尊重藥企的知識產權,今后就不會有人繼續研發新藥”,這是藥企維護自身專利權的常見說辭。藥物專利保護期是維護藥企利益的法寶。假如我們遵照“專利”和“研發成本”的邏輯,跨國藥企可謂仁至義盡。 [全文]
-
大城市看病難怎么解決?
《流感中的北京中年》一文余波未平,北京市叫?!盎ブI血”再次引發社交媒體圈的刷屏。甚至有病人在生死關頭失去理性,把一時的用血困難稱為“人造血荒”。在全國醫療條件最優越的北京市,似乎 “看病難”的怨言愈發加重。[全文]
-
兒科要完?熊家長的“病”誰來治
由于流感發病量上升,2018年的兒科醫療再次陷入年復一年的窘迫。過去,我強調兒科資源的稀缺是因為兒科工作的投入與回報不對等。兒科屬于那種錢少事煩,還有許多熊家長破壞情懷的工作。遇到一個熊家長,恐怕一星期的職業自豪感都毀了。遇到戰斗力強的熊家長,能毀一輩子。[全文]
-
“停藥、停用耗材”背后,是誰在綁架患者
醫改深化勢在必行?!巴K帯焙汀巴S煤牟摹笔羌鹊美婕瘓F抗拒醫改造成的矛盾表面化。個別人片面強調困難,強調“神藥”不可或缺,散布恐慌情緒,是在綁架群眾對抗改革。[全文]
-
高價藥品耗材背后有什么利益?來聽聽一線工作者的分析吧
和許多朋友一貫的印象“我國政府的醫療投入不足”正相反,自1985年開始市場化醫改及2006年深化醫改以來,我們國家的政府醫療投入一直處在高位增長的水平。那么為什么大家還是覺得“病越看越貴”、“病越看越多”呢?除了人口老齡化及人口老齡化伴生的居民慢性病增多,社會發展帶來的醫療技術高級化,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1985年醫改以來,我們的醫療體制存在嚴重的資源錯配。資源錯配導致我國醫療支出增長過快。[全文]
-
5億人有自己的家庭醫生,我的呢?
目前我國的標準是每兩千位居民擁有一位家庭醫生,家庭醫生更類似于“片警”的“片醫”,日常主要側重常見病治療及“監控慢病人群”、“發送健康管理信息”、“安排病人雙向轉診”等工作,青年人或許對家庭醫生陌生,但是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對他們比較熟悉。[全文]
-
不讓醫藥代表賣藥,這個行業還會存在嗎
由于行業的野蠻生產,本應起到介紹藥品、調配市場供應的醫藥代表職業,幾乎從誕生之日起,就走向了墮落。醫藥銷售公司曾經普遍直接采取赤裸裸的現金輸送利益,誰能把藥賣出去,就給誰回扣。[全文]
-
醫學進步為什么難以眷顧需要的人?從無痛分娩說起
醫院為什么不能普及無痛分娩技術?醫院有尷尬,社會有雜音,醫患糾紛不清。在當前醫療環境下,許多醫生為了避險,采取“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態度。[全文]
-
駭人聽聞的不僅是“斷氧門”,還有印度的“免費醫療”
印度當下的人均GDP僅為中國的五分之一,醫療衛生財政投入占GDP的比例僅為中國的一半,印度政府用于公立醫療服務資源的財力,大概就是中國水平除以五再減半的水平……[全文]
-
從2萬降到7000多,國家是怎么和外企把藥價談下來的
包括這次價格降幅最大的曲妥珠單抗在內的一批藥品,專利期將在2019年之前過期。能夠快人一步登上醫保名單,即便專利過期后出現了有競爭力的仿制藥,這些企業也已經擁有了相當的市場份額,占據了先機。[全文]
-
臨床醫學教育“精英化”改革為何遇冷
辛苦學醫5年卻成為不了受人信賴的醫生,一直是我國醫學教育的痛點。為此,國家大力開展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然而由于種種原因,理應受惠改革的醫學人才卻對醫學教育“精英化”并不領情。這類矛盾尤其反映在規培領域。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全文]
-
藥占比超過30%不給報銷,真的假的?
醫保部門對醫療費用的控制,并不會簡單粗暴到“拒付藥占比超過30%的醫療賬單”。醫保部門常年審查醫院提交的醫療費用中的不合理內容,管理內容遠比盯住“藥占比”一項科學得多。在審核醫療項目的同時,醫保部門還有多種醫療費用控費標準。[全文]
-
又看病又科研,醫生承擔的是不是太多了?
在中國,醫生必須在臨床和科研間“蠟燭兩頭燒”。不僅是醫生,護士、技師、技術工人晉升職稱也是論文為王。每到職稱季,醫院里就開始流傳段子:“傳達室秦大爺今年符合晉升標準,他有兩篇文章發表在‘中華級’刊物,一篇發在《中華釣魚》,一篇發在《中華象棋》?!?a href="/DengBoZuo/2017_04_26_405405.shtml">[全文]
-
有些人對中醫和疫苗的誤會還挺深
筆者接觸的中醫從業人士,在對疫苗的認識上跟筆者的觀點完全一致。毫無疑問,假借中醫之名鼓吹抑制疫苗的,并不是真正的中醫。他們的做法,給不了解中醫精華的人提供了靶子,傷害了中醫的形象。[全文]